(资料图)
记者从3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,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,我国GDP总量增长了69%,PM2.5浓度下降了57%,实现了“十连降”,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%,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了个位数。
“特别是北京市,2013年PM2.5浓度89.5微克/立方米,去年是30微克/立方米,重污染天数从58天降到了3天。”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会上说。
据悉,在此期间,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由2000多万吨,分别下降到300多万吨、900多万吨,分别下降了85%和60%。
刘炳江表示,这是“多管齐下”的成果,如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顶层设计,深入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,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,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大气治理等。据悉,十年间,中央大气专项资金年年增加,累计下达2000多亿元。
随着疫情后经济全面恢复,目前钢铁、有色、焦炭等“两高”产品也纷纷在增长,今年以来,我国面临着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排放明显增加的双重压力,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。截至今年3月20日,全国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.7%,PM10平均浓度同比上升23.9%,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2.4个百分点。
“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,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、复杂性、艰巨性依然存在。”刘炳江说。
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,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。刘炳江表示,下一步尚需统筹推进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,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,全面推进重污染天气、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落细,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。同时,仍要持续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减排,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,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执法。